一场富有深邃意韵的文化之旅

文化之旅

  11月14日至15日,会同分公司工会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场旨在深度感受本土人文景观魅力的文化之旅活动,分两批组织全司员工前往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黔阳专署旧址以及洪江“芳华年代”文化长廊,接受文化的深刻洗礼。


  当我们踏入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这一标志性的宣传语,醒目地矗立在入园门口,格外引人瞩目。一条径直通向老校门的林荫道,隐匿于两旁郁郁葱葱的珊瑚树丛之中。道路两侧,一边是荷塘,一边是实验田。据相关介绍,这座校园占地面积达250余亩,建筑面积超过4万多平方米。校园之内,古树参天耸立,绿叶繁茂成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带领他的助手们,在此一边进行教学工作,一边投身于科研事业,时间长达37年之久。杂交水稻正是在安江农校这一神奇之地,历经艰难的探索,最终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成功,并走向全球。这里将科研、教学、文物展示、人文景观、旅游休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完美融合为一体,完好地保存了自1939年至1986年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修建的、具有一定规模且时代特征显著的各类建筑以及科研设施。诸如旧式办公楼、校训牌、袁隆平旧居、鱼鳞板教学楼、杂交水稻温室、鱼塘、早期杂交水稻试验田、捞禾深井、玻璃温室、高温抗病鉴定圃等等。这里真切地见证了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科学研究与奋斗历程,是人类稻作文明在阶段性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教学与科学实验相互结合、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杰出典范,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在距离农校不远的地方,瓦灰色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威严矗立。博物馆中陈列着在安江境内的高庙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这一重大发现将中华文明史向前追溯到7000多年前。博物馆通过图片、文献资料以及视频等形式,详细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从事教学以及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并在此生活了37年的心路历程,书写下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传奇。同时,这里也全面展示了怀化地区及安江的农耕文化。


  在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的旁边,便是黔阳行署旧址。据相关介绍,1953年,黔阳专署正式成立,统辖黔阳地区的11个县,涵盖500 万人口,其办公地点就位于安江大畲坪。1975年,黔阳专署从安江镇迁移至榆树湾镇(也就是如今的怀化市)。黔阳行署旧址由地委办公楼、行署1号办公楼、行署2号办公楼、行署3号办公楼、行署4号办公楼、地委常委会议室、地委机要室以及专署大门共同组成,占地面积达402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6234平方米。黔阳专署旧址作为历经抗战、解放、革命、建设等重要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革命文物,是研究中西方建筑融合以及民间建筑发展的珍贵实物,承载着黔阳人民英勇奋斗的辉煌历史,见证了黔阳地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拼搏奋进历程。


  下午时分,我们抵达洪江的网红打卡胜地“芳华年代”文化长廊沿河风光带。当我们迈进那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大门时,犹如穿越了时光的隧道,瞬间置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式的三轮摩托、陈旧的电视机、充满年代感的商店、汽车、卡车,还有粮票以及元角分的旧式钞票,那些以往只在年代剧中才能看到的景象,如今在这里得以亲眼目睹。看到大道边上岩壁上由大型钢管铸成的巨幅时间齿轮上,“洪江纺织配件厂、洪江美术印刷厂、洪江饮料厂、洪江火柴厂.......”众多旧厂家的名字清晰地呈现眼前,见证了洪江在七、八十年代商业的繁荣与兴盛,不愧是被世人广为传颂的湘西南“小香港”。


  此次文化之旅,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怀化本土深厚文化底蕴的认知大门,让我们深深为怀化这片土地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宝藏而震撼。安江农校里,袁隆平先生及其团队对杂交水稻的执着探索,不仅是科研的伟大胜利,更是对人类命运担当的深刻诠释,那一方方试验田仿佛还留存着他们辛勤的汗水与坚定的信念。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则如一部生动的史书,将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的科研传奇相串联,使我们对家乡在农业发展历程中的卓越贡献倍感自豪。黔阳专署旧址见证的岁月变迁,诉说着先辈们的奋斗与拼搏,让我们领悟到今天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而洪江“芳华年代”文化长廊,宛如时光的画卷,重现了往昔的繁荣盛景,唤起内心深处的怀旧之情与对家乡发展的无限憧憬。这一趟旅程,不仅是对文化景观的游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