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安江农校心得体会
2018年7月4日下午,我们生态文明研讨班在市委党校的组织下参观了安江农校——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进行了一次传统教育现场教学。一入校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世界杂交水稻发明者、中国当代神农、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题写的:“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前往参观的所有同学都被袁隆平宽广的胸怀所感染。忆往昔,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千古传颂,今袁隆平院士的情怀胸怀不也是我们亿万中国人民应该传颂的?我们所有共产党人值得传颂值得学习的吗?
通过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段艰辛坎坷的岁月,经历那一段段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杂交水稻实验,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
这次参观学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我深受教育,感触很深。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锻炼共产党员的党性,他的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甘做一个心怀祖国胸有世界的共产主义战士
袁隆平院士于1930年在北京出生,袁隆平成长的年代, 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之时。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学校,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毕业以后,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但他立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放弃了做“官二代”。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七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基本没有挨过饿,不太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那都是书上的事儿、电视上的事儿。但是,如果不是袁隆平院士当年立志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吃饱饭,经过他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出了杂交水道,使水稻的亩产上千斤,我们十几亿人的中国每天不知有多少人饿晕、每天有多少人饿死?在地球上拥有的七十亿人口,谁又能养活?……

二、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
认识袁隆平的人都知道,他,皮肤黝黑、精廋精廋地,像个老农民。对,他就是农民,地道的农民,比农民还农民。不同的是,他是用知识去躬耕,他不是为他一家的生计在躬耕,而是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有饭吃躬耕。一年到头,他除了上课教学,一有时间他就到了实验田。他喜欢田垅、喜欢观察、喜欢田野的气息。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矫健的身影都会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黄金灿烂的稻田里,而且身上穿的永远是商店购买的便宜货。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袁隆平的身价上亿,每年的科研经费上千万,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贪”便宜货的人。其实,在他看来,奢侈、昂贵的衣服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便宜的衣服下田时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三、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天气湿热,躬耕于水田间,这可是又苦又累的活,六七月的天气,他每天带着水壶和面包,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观察。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可他偏偏就不信这个邪,进行了忘我的工作研究。期间,他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批斗、经历了秧苗藏在臭水沟、经历了秧苗被毁跳井救苗……。在实验研究无法进行时,远赴云南、海南进行实验。期间,遭遇洪水、地震。但他还是这样执着,他的同校老师都称他为“袁癫子”。正是凭着他的智慧和执着、他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1974年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二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628公斤,与常规的亩产150公斤相比,已成天壤。如今,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还在为亩产上1000公斤昼夜躬耕于稻田。
袁隆平为我们共产党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