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一次震撼的心灵之旅

9月29日上午10时许,我们乘坐的班车顺利抵达“长征路”的第一站——会同坪村。记得历史老师曾经和我们讲过,粟裕将军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六次负伤,战功卓越,病故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然发现了三块弹片。几十年来,这些弹片给将军带来了相当大的痛苦,可将军却以超常的意志,一直坚持战斗和工作,其坚韧不拔的特殊毅力,实在令人震惊和钦佩。带着这些认知,我们依次参观了粟裕纪念馆和他的故居。水壶、马灯、马鞍、口琴、粮袋、子弹袋......这里陈列的每件物品都蕴含着一种沧桑的情怀和一段光辉的历史,让人心潮起伏;手握文件和地图,粟裕指挥红军不顾枪林弹雨勇往直前的蜡像,仿佛在向我们深情演绎当年那段金戈铁马的英勇传奇,让人热血沸腾;一张手握大刀、红缨枪、梭镖、三八大盖与敌人的飞机大炮舍命抗衡的红军旧照,似乎在娓娓诉说着一段顽强拼搏的曲折经历,让人百感交集.......参观过后,所有党员满怀激情与敬意在粟裕纪念馆前合影,我想大家当时的心情肯定和我一样,每个人争相想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份重走长征路的纪念,更重要的是想将粟裕将军那淡泊名利、铁骨铮铮、光明磊落的品格和风范永远留存在我们铭心的记忆深处。
随着班车平稳而有节奏地驶向下一个目的地——通道,我慵懒地靠在座椅上,脑海中再次浮现出解说员对粟裕将军的深情介绍: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中央军委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军衔时,传说当时许多人认为粟裕会被评为元帅,粟裕却再三推辞,最后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第一……“小王,下车了!”当我的思绪还在粟裕将军坦荡博大的胸怀里肆意飞扬时,不知谁喊了一句。原来,不知不觉间班车已经抵达了巍峨气派,古色古香的恭城书院。我们知道,83年前在此召开的“通道会议”,拉开了红军长征历史性转折的序幕,从而避免了所剩3万中央红军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命运。走在错落有致的石阶上,仰望着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纯木建筑,我的思绪似乎被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遥远年代,也仿佛感受到了先辈们当年那段运筹帷幄、豪气万丈的峥嵘岁月。在这个到处散发着古朴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书院(通道转兵纪念堂)里,我们重温了铿锵激昂的入党誓词,观看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红色影片《通道转兵》,并再次合影留念。至此,我深深地感悟到红军在长征中,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一种精神——革命精神。这是一种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一种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一种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让我对长征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感悟,也更加坚定了我加入党组织并为之忠诚奉献的理想信念。
循着红军长征不断前行的脚印,9月30日上午,大家继续向西挺进,“转兵”贵州黎平(遗憾的是由于工作原因,我不得不提前返回怀化)。在这次重走长征路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我们重温了历史,缅怀了革命先烈,了解了当年红军的艰辛和苦难,一路走来,感触颇深。无论是粟裕纪念馆、恭城书院,还是通道转兵纪念堂,这一个个历史的丰碑,都篆刻下了先辈们为建设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印痕。对我来说,这是一节丰富而生动的党课教育,它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幸福的来之不易与和平的难能可贵,这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也是一场深刻难忘的亲身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遗余力将忠诚坚定、顾全大局、不怕牺牲、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