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韶山有感
听到单位组织去韶山,我十分激动。7月11日,正值夏季高温天气,我们早早的就启程,怀着敬仰伟人的激动心情,行车约五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久仰的革命圣地——韶山。刚下车,映入我眼帘的一幕,干净的马路,山上茂密的植被、挺拔的松柏、翠绿的青竹,人行道上一排排绿化带,即使在炙热的太阳下,微风吹来,如入人间仙境,行走几步就远远看见一座高大的毛主席塑像雄伟般地屹立在广场,一群群敬慕者不时地在塑像前献花,广场园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我们冒着火红般的太阳,带着崇敬的心情向伟人塑像走去。听导游讲,耸立在广场上的毛泽东铜像是为了纪念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而特意铸造的。毛主席铜像重3.7吨,高6米,通高10.1米,象征着“十一”国庆,基座高4.1米,象征着主席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领导地位到1976年在位41年。主席诞辰那天,虽然是十二月的严冬,但韶山冲的映山红满山竟然提前了二个月遍野地灿烂开放,好像在欢迎主席落叶归根,回到故里。同时铜像揭幕时天空中太阳与月亮也竟然同时出现,也就是说毛主席真是与日月同辉!真是奇迹,所以导游介绍说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平安神”。铜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面带微笑而又沉思,正视前方,巍然挺立。站在铜像前,人流很多,我们集体排成二行向主席铜像献上花篮,然后三鞠躬,并沿着铜像绕了一圈,在主席铜像前我们拍了一张集体照以作留念。
到了毛泽东故居,参观的人更多,络绎不绝。这是一幢座落在山角下的字形土房,前面有两个大的池塘,面朝山。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间间地对主席曾经用过的一件件物品看过去,好像在找回主席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感触万分,也正是这间普通农家的土屋走出了一个世纪伟人,实现了新中国的梦想,才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含义。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胸怀大志,就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远大志向,为他走上中国革命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午饭后,我们坐车来到了距故居4公里外毛主席于1959年回韶山曾住过的地方——滴水洞。滴水洞毛泽东曾形象喻为“西方的山洞”,这一喻为也不为过分,滴水洞在毛泽东故居的西北方向,入口处在门楼是仿水帘瀑布的洞式造型,“滴水洞”三个大字为毛泽东书体,灵动飘逸,分外夺目。马路边有一个大的水库,当年主席回韶山就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在这里游过泳。我们步行来到了主席的办公楼,这里有三幢办公楼,里面三面环山,由于谷深清幽,犹似一个洞,山上有一小股泉水从岩缝中滴下,故称为“滴水洞”。我走进一号楼,里面第一间是宽敞的会议室,台灯亮着的地方曾是主席回来坐在这个位子召开会议的地方,我在窗旁站了很久,脑海里浮现出主席当年在这里开会时带有浓厚的家乡口音的场景。看到主席办公和休息的场所是那么简单与朴素,是与主席一贯艰苦奋斗的作风分不开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滴水洞优雅的环境吸引了无数名人志士的到来,亲自感受伟人的风采。韶山之行即将结束,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伟人故土。
(小辣椒服务员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