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在心里的樱花
植在心里的樱花
来到这个院子里租住时,正是流火的七月。
院墙角有两棵桃树,桃树的后面有一棵翠绿叶子的树,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树,它枝繁叶茂的树下总是栖着院子里的3只母鸡2只公鸡,偶而,树上停些不知名的小鸟。
每次下班回家,我总要路过这棵树,也总会在树下流连它的翠绿。
直到我来的第二年的春天,满树缤纷粉红一片,我才知它是一棵樱花。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樱花!樱花使我惊艳,它的花色鲜明,粉嫩嫩的像少女的脸,可它却有着粗黑苍劲的树枝。那花与枝仿佛不是一体,而像许许多多粉红色的蝴蝶停在枯枝上,等待起风,蝴蝶就会哗然飞起!
对一个正处在人生艰难境地的女人来说,樱花不只是花,而是一个春天。春天的感觉,使人在霜雪侵凌的日子里,保持着希望。
这棵樱花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从我看到它的那时起,它就从墙角移植到我的心上。从那时起,我特别期待春天,而我的心里从此有了春天,总是有春天。从那时起,我与美好的世界相认,希望自己能一直迈向美好的人生。
樱花极尽绚烂不过七日,那些许许多多粉红色的蝴蝶没有在风起的时候哗然起飞,而是轰然落地,为它七天的美丽殉葬作泥,给人们另外一个绿色的季节。
世界不是永远有春天,也有天寒地冻时;人生也不是一向美好,也有陋败蒙尘时。只要我站在樱花下,我的心就安宁,看着粉一期绿一期的樱花,它能否体知我苍茫的心情呢?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片草原,一间木屋,作为自己的精神故乡,也许它不必真实存在,却是一个不变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逢,有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我很高兴,我喜欢的那棵树是繁美的樱花!
作别樱花也是在流火的七月,正如我与它相逢时那般,它用葱绿迎接我,又以葱绿送别我,我很高兴,我来这里找到了春天,又将春天植入了心底。
离开这个小院子时,我向樱花挥了挥手,我们再见,每年的春天,我都来朝拜!
教学楼径旁的樱花,一片一片,粉若云霞。
我的目光也沿随那些粉色云朵飘向了远方……
记得小时候吧,老家地很大、爷爷种着好些树。有石榴、樱桃、金桔、桂花…还有樱花树。那时总感觉只要待在这院子里,便是足不出户也能看尽四季了。而在所有的树中,我最喜欢的要数樱花树了。
老家的樱花树并不是特别美,也不是特别高大,但自打我出生,它便已经在那了。每年春天,老家樱花盛开的时节,我都会激动开心的不得了。而堂姐似乎是跟樱花同时进入我的世界的。我站在樱花树旁,表情肃穆地迎接了她。唯一的印象是觉得那时堂姐有些瘦弱。
堂姐的热情使我们不久便熟悉了,堂姐很空,经常陪我玩。虽然我已记不清小时候的那些故事了。
有一次堂姐拉着我的手,边走边和我聊起家中的樱花。言语中似乎透露着她对樱花有着和我一样的热爱。她和我说:樱花真是奇特啊。花色鲜明、繁茂,却有着粗黑苍劲的树枝。那花与枝仿佛不是一体的,而是许许多多粉红色的蝴蝶停在枯枝上,等待起风,蝴蝶就会哗然起飞!
我当时似乎真的看见了千千万万只美丽的蝴蝶啊,扇动着翅膀随风飘散……
樱花不只是花,而是一个春天的感觉,一个美得化身。
春天的感觉,使人在霜雪侵凌的日子,保持希望。
美得化身,使人在尘俗淹没的生活,保有着光芒。
十七年,就这样流去了!
但世界不是永远有春天,也有天寒地冻;人生也不是一向美好,也有陋败蒙尘。一年一年过去,我长大了,老家的房子拆了。樱花、桂花、金桔、樱桃、石榴树全都不见了。堂姐在家养病,却始终不得康复。昔年樱花不在、人世也是这般无奈啊!
两年前,堂姐,永远地告别了我们……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间老屋、一个故乡,也许不必真实拥有,却是一块不变的碑石,每次怀念、相遇,总会闪现一些光芒、一些希望。
老家虽然拆了,但我的心中却永远保存着。有些人虽然去了,但大家心中会永远记住。
学校的铃声将神游到过去的我拉到现实中来,一阵暖风扶来夹着一丝冷意。我没有不胜悲戚,而是……微笑
我怎么感觉这上面的话和你说的都好像啊~!
我也奇怪,她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些话和我文章里的话是一样的呢?我的这篇文章首发刊物是《边城晚报》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边城风韵”版,二次发表刊物是在2013年刊物名字是《今日东星》。这个人的文章是2011年4月5日,从时间上看,我的文章发表在先,不存在我抄袭他(她)的。
我是神探,我来断案。
其实这两篇文字都是从林清玄的《昔年樱花在》化用而来。加上了自己的一些生活情景和感悟。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林的散文集《在云上》(2007年重印),其中就有这一篇在,其写作时间当更早。
文中有句话,“其实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个人、一棵树、一间老屋、一个故乡……”,固然是林清玄的原创,但似乎又可追溯到三毛写的一句歌词:“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其实文学写作中经常会有“借鉴”的情况。有的“借鉴”得比较直接,有的则比较巧妙。咱们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做“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有兴趣不妨读一读:创意剽窃,就不是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