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记忆

2014-04-21, 周一 06:32

少年的记忆

蔡永健

六四年我父亲调会同汽车站任站长。我们家从洪江搬到了会同。

当时的会同汽车站很简陋,站场就是在马路边搭了个木棚子停车,上下旅客。夹几块竹篱笆抹点石灰沙浆就成了职工家属宿舍。这样的房子每家也才分到一间,一家老老少少挤在一起。在门口塔两块砖架上口铁锅,就成了一家的厨房。由于石灰沙浆强度不高,天花板上的石灰经常往下掉。有时吃着吃着饭,一块石灰啪的一声掉在了饭桌上,就只能吃一顿“沙拉”了。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舍不得将弄脏了的饭菜倒掉,拈了拈饭菜上的灰土沙粒,又将饭吃完。

站门口有一眼很深的吊井,吊井旁立了一个大木桶,做洗车用,全站的生产生活用水就靠这口吊井。吊井水有点咸和涩。我母亲喝不惯吊井水,就到处去打听那里有甜井水,没几天就找到了黄泥井、吊泥冲、打岩冲等几口甜水井。我家喝上了甜美的井水,车站的几个职工喝了我家的井水,就闹着食堂也要饮用井水。我父亲就带领职工给车站食堂挑井水。大家也很自觉,每天上班前把食堂的水缸挑满了。从此车站食堂也就用上了甜美的井水。

车站下面有一块很大的稻田,稻田中间有一条小河穿过,我和车站的几个小朋友经常到小河里游泳捉鱼。那时没有农药,也没有麻鱼机,河里水田里的鱼很多。到河里游泳,一群群的小鱼围着你嘻戏,咬得身上痒痒的、麻酥酥的,好是舒爽。随便搬开河里的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一条黄刺鱼,或猫鼓鱼、滑胡子鱼。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在田里的一个流水沟里就捉了四五斤唧鱼。我母亲炒熟了每家分了一大碗,美美的吃了一顿。

当时的会同汽车站每天发两三班车,一趟安江一趟洪江和一趟团河。接几趟过路车,停一台客车几台货车。那时的客车也就是在箱式货车的货箱边开了两扇窗,装了几排凳子,大家叫它红脑壳客车。还有代客车,在敞棚货车上盖块油布,货箱里一边加根长条凳,就成了代客车运送旅客。记得我从洪江到会同就是坐的代客车。买了一张八毛钱的半票。那时候的人很质朴,公私分明,谁也没有想过要沾公家的便宜,职工家属坐车都买票。车上没有乘务员,路途上车的旅客都自觉的将票款交给驾驶员,到站后驾驶员如数交给售票员补票。

全站连职工家属共二十几个人,虽然也分调度、售票、站务、行包装卸等工种,但全站就那么几个人,大家既分工又协作,工作起来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站长、会计也当装卸工,售票员、调度员也是服务员,炊事员也干行包活。哪里忙哪里上,不分你我,齐心协力,一股脑热情干工作。忙不过来时我们家属小孩也帮忙提提行李,接接路单。下班前大家在一起快快乐乐的打扫卫生,擦洗车辆,把一个简陋的车站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

那时站房虽然简陋,工作虽然艰辛,生活虽然清苦,但大家是快乐的。那时没有蓝领白领之分,公务员还没有驾驶员、售票员吃香,能在车站工作是一件荣耀的事。连我们职工子弟也跟着沾了光,在小伙伴面前一提自己是车站的子弟,就会享受到一种羡慕的目光。所以每个职工都乐于自己的职业,以运输事业而自豪,每个人都脸上漾溢着满足幸福。

看来幸福其实很简单,与金钱无关,与荣华富贵无关。有关的就是一个人对企业的认同,企业对自己的认可。有关的就是一个人对工作的快乐感,一个人对生活的自身感悟。有时候幸福就是一种工作的喜悦,一种愉快的心情。现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了,职工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但抱怨也多了。我们能否对过去有所借鉴,弘扬企业文化,打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创建一个和谐宽松快乐的工作生活氛围,让员工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在快愉中激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